吊孝的儀式感也在與時俱進
小時候看電影《諸葛亮吊孝》,越調(diào)名家申鳳梅扮演的諸葛亮飄逸軒昂,唱腔優(yōu)美,特別是諸葛亮哭周瑜一段,令人蕩氣回腸。看后覺得吊孝吊到這種境界真是種享受,從此喜歡上了看吊孝。趕上村里誰家白喜,只要不上學,一定到場。吊孝是寄托一種哀思,是一種鄉(xiāng)村文化,是我們的生命文化。后來,上大學、參加工作,偶爾回趟老家,村里人個個臉上黑里透紅印堂發(fā)亮,沒有人提供這種觀賞機會,就再沒有看過吊孝。
誰家人去了,村里德高望重的“問事的”馬上組織村里人,齊心協(xié)力幫助料理喪事。農(nóng)村沒有多少大事,誰家娶媳婦,可以算是村里的大事,死了人是比娶媳婦更大的事。“問事的”先是安排年輕人分頭去外村親戚家送信,叫“報喪”。接到喪訊的七大姑八大姨并不著急,可以當天去吊孝,也可以第二天去吊孝,只有出嫁的女兒必須馬上去。女兒要哭著出自己婆家的村莊,聲音尖亮,標準的美聲哭法。之后一路上不哭,到了娘家村頭再開始哭,一直哭到進家門和老人見最后一面。
逝者躺在屋內(nèi)的床板上,床板正對著屋門,門口搭起一個棚子,叫“喪棚”。親戚來吊孝的時候,死者的子女在屋內(nèi)死者旁邊“守靈”,死者的本家侄子或者孫子在喪棚下面“跪棚”。親戚來吊孝時,棚下的人和屋里的人都要陪著哭,就像喝酒一樣,不能只讓客人喝,主人得陪著喝?抟魂噧,親戚對著死者磕頭,然后進屋安慰一下死者的兒女。離去時,主持人高喊“謝客”,跪棚的人要給客人磕頭表示感謝。
去世的人性別不同,哭法不一樣。如果死者是女人,其子女哭法與平時的稱呼沒有變化,仍叫“娘”或者“我的娘”;如果死者是男人,其子女則哭“爹”。父親去世時,我也按照農(nóng)村風俗哭了四天“爹”,不過至今沒有搞明白,好好的一個“大大”,為什么一去世就變成了“爹”。
哭聲有高有低,有長有短,抑揚頓挫。男親戚的哭法比較簡單,平時稱呼死者什么就哭“我的什么”,不是與死者感情特別深的一般不會掉眼淚,正應(yīng)了那句“男兒有淚不輕彈”。女親戚的哭則比較復(fù)雜,不僅淚如小河,顯得無比悲痛,而且哭時要加進很多定語,像“我的不該走的……”“我的受了罪的……”,能把死者的生前好處哭出大半,讓人感覺親人的去世真的是全體親戚和全村人民的一大損失。
最有意思的哭,是與死者沒有親戚關(guān)系的本村鄰居和鄰村的村民。鄉(xiāng)里鄉(xiāng)親的,禮節(jié)性地來吊孝,一批接著一批,我聽過無數(shù)次仍沒有聽清楚哭的是什么。后向村里長輩請教,才知道哭的是“我也來了——”前三個字故意發(fā)音含糊不清,最后一個字拖很長的音,大概是對死者說:你要去天堂了,我也來給你送行,夠意思了,以后晚上可別來嚇我。還有一個原因,這么多人,特別是鄰村的人,有許多是隨大溜來的,搞不清和死者的輩分,也不想費功夫弄清楚輩分,不知道該如何稱呼死者,有的甚至吊過孝了還不知死者是男是女,只好含含糊糊地一起哭“我也來了——”,自然是干打雷不下雨。
吊孝最考驗人的是磕頭。鄰居和遠親好辦,哭完后,拜一下,磕個頭就完事了。像死者的外甥、娘家侄子等要磕九個頭,叫“九拜禮”——到喪棚下哭幾分鐘,先磕四個頭,前進一步,拜一下,磕一個,站起來,后退一步,再磕四個。最隆重也是最麻煩的是死者的女婿,需要磕二十四個頭,叫“二十四拜禮”——前七后八中九拜,中間還要上香、敬酒。有人不懂,為了不至于在眾人面前丟丑,提前練習一夜,第二天還有可能記不住磕錯,前排人的屁股碰后排人的頭是常有的事。容易磕錯,一是二十四拜禮過程繁瑣,時間長,難記;二是有很多像我這樣的觀眾站在旁邊看熱鬧,磕頭的人容易緊張;三是磕頭時有樂隊伴奏,聽著優(yōu)美動聽的流行歌曲腦子容易走神。
為了顯示喪事的規(guī)格隆重,一般都請人給死者扎紙牛、紙馬、樓房、電視、冰箱、手機。有的人一輩子沒有見過黑白電視,死后卻有了“彩電”,而且是大屏的,花花綠綠,非常好看。還要請來“響器班”來吹奏。農(nóng)村樂手實在,吃了主家的飯,拿了人家的錢,吹唱起來格外賣力,專挑拿手流行的吹,一群人圍著聽,高興處拍幾下巴掌,還從沒有聽過吹哀樂的。
如果死的是男人,一般停放四天;如果是女人,則停放三天。如果死者有兒女在外地工作,還沒有趕回來,也可以多停放幾天,等死者兒女回來見最后一面。這期間親戚朋友該來吊孝的都來過了,出殯時只來一些關(guān)系比較近的親戚。
出殯的前一天晚上,需要給死者“送路”——全家人扯著一塊白布條幅,圍著院子里的一張桌子轉(zhuǎn)三圈,邊轉(zhuǎn)邊說“某某,您走好。”然后來到村口,把桌子放下,再轉(zhuǎn)三圈,對著墓地方向磕頭,死者的靈魂就算認識去墓地的路了。死者生前的一些衣物也要在這個時候燒掉,燒掉了就說明送到陰間了。當年給父親“送路”時,母親要把父親的拐杖燒掉,以便父親到那邊繼續(xù)使用,不用再花錢買新的。弟媳婦說父親到那邊腿就不殘疾了,用不著拐杖,不用燒。兩人拿不定主意,問我,我正悲傷著也作不出判斷。村支部書記把幾個村干部叫來,經(jīng)過緊急磋商,決定讓我父親到那邊不再偏癱,拐杖就不用燒了。
出殯的時間在午飯后!昂皢实摹比烁吆耙宦暋扒昂笊霞纭,意思是讓把棺材抬起來。鄉(xiāng)里破除迷信多年,讓村民接受了火化,但火化后仍要把骨灰盒放進棺材里,按出殯儀式搞一遍,足見傳統(tǒng)觀念根深蒂固。死者的兒子(兒子多的由大兒子)聽到“前后上肩”,立即將一個瓷盆摔在事先放在面前的磚上,碎片越多,后人財氣越多。很多人養(yǎng)兒,就是等死后有人給“摔老盆”。沒有兒子的,女兒不能摔,要讓年齡最大的侄子摔。
棺材板很厚,加上放置棺材的“喪榆”相當重,十六個年輕力壯的人輪流抬棺材,走幾十米就要輪換。好不容易到了墓地,將棺材下葬,親戚朋友再次磕頭行禮,與逝去的親人作最后的告別。死者的后代從墳頭四個角抓四把土,用孝衣包起來,回家后放在糧食缸里,預(yù)示著以后有好日子過。
2016年5月18日,88歲的大娘無痛而終,5月20日出殯。家里按照農(nóng)村風俗請來了響器班子,我才發(fā)現(xiàn)已經(jīng)上升為“文藝傳媒”。從小在江蘇昆山生活的堂哥趕到單縣,哭了幾聲感覺累不想親自哭了,就掏出400元錢請響器班的一男一女作為孝兒孝女替他哭喪。看出殯不怕事大的鄰居們都來看熱鬧,很大的院子擠滿了人,幾個小孩個矮,爬到墻頭上和樹杈上看。堂哥和堂弟們暫時忘了悲痛,坐在遺像旁邊最佳位置欣賞。我也不閑著,趁機抓拍了幾張照片。
女的先上場,三十歲左右,身材容貌俱佳,頭頂白布折成的“孝帽”,襯托得臉龐更加俏麗。她對著大娘的遺像哭了半個小時,至少叫了50個“娘”,一直淚流滿面,聲情并茂,把很多看熱鬧的鄰居感動得紅了眼,把我感動得摸著口袋里的兩千塊錢直想給她打賞。如果不是怕壞了村里規(guī)矩,擔心在鄉(xiāng)親們面前落個炫富,真的就會當場給她二百塊錢了。她這演唱實力,如果生在富裕家庭,有人指導(dǎo)包裝,定能超過很多明星歌手。女的哭罷男的上來,也哭了半個小時,聲音嘶啞,表情很悲痛,感情也很真摯,只是沒有眼淚。
大娘慈眉善目,生前樂善好施,鄰里和睦,一生吃苦耐勞,從無怨言。兒女包括我等侄子們都很孝敬她,身后風光也超出村里以前去世的人。清明節(jié)回單縣掃墓,弟弟和堂弟們除了給父親燒紙錢外,都想給大娘多燒些紙錢,讓她在那邊想買啥就買啥,別再舍不得花錢。
大娘去世三周年時,堂哥“接她”去了昆山——那是全國最富裕的縣,我們不再擔心大娘省吃儉用不舍得花錢了。這么多年過去,家里人、鄰居和親戚們還是會時常提起她,大家都很懷念她。
(作者單位:山東省聊城市人民檢察院)
京ICP備13018232號-3 | 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(wù)許可證10120230016 | 增值電信業(yè)務(wù)經(jīng)營許可證京B2-20203552
信息網(wǎng)絡(luò)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0110425 |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(jīng)營許可證(京)字第10541號
網(wǎng)絡(luò)出版服務(wù)許可證(京)字第181號 | 出版物經(jīng)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| 京公網(wǎng)安備11010702000076號
網(wǎng)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10-8642 308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