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我也是懂法的人,如果我還手了,那我們就是互毆了!
12月5日,江蘇昆山一寶馬車主掌摑拄拐男子事件,獲廣泛關注。被打男子耳膜穿孔,基本確認輕傷。據(jù)警方通報稱,系兩名車主因道路通行問題發(fā)生爭執(zhí),車主張某以掌摑形式對另一車主進行毆打。開篇便是被打男子顧先生在6日發(fā)聲時的回應,他表示:不會私了,堅決走法律程序。(據(jù)12月6日極目新聞報道)
目前,案件正在辦理中,相信不久就會有依法妥善的處理結(jié)果。但顧先生的話既讓人敬佩又讓人心疼,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一個問題:難道因為懂法,就只能等著被打嗎?受害一方從請求國家機關處理,到國家機關介入的這段時間里,對方并沒有停止傷害,受害者也無法控制施暴人實施侵害的程度,難道就只有犧牲掉自己的合法權益這一個選項嗎?
不論從人情道德角度,還是在法律層面,答案無疑都是否定的。我國刑法對于正當防衛(wèi)、緊急避險均有明確規(guī)定,如刑法第20條“為了使國家、公共利益、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、財產(chǎn)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,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,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,屬于正當防衛(wèi),不負刑事責任。正當防衛(wèi)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,應當負刑事責任,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!蓖瑫r,民法典對正當防衛(wèi)、緊急避險也有對應的民事免責規(guī)定。
法律對公民合法權益的保護毫不含糊,只是在實際運用時存在一定偏差。面對不法分子的侵害,跟顧先生有著同樣顧慮的人并不少見。這樣的顧慮與其說是一種“守法”的意識,不如說是受一直以來的執(zhí)法實踐慣性與認知所影響,因為被打后如果還手,很有可能面臨行政處罰、民事賠償,甚至嚴重到一定程度還需要承擔刑事責任,為了不再惹出新的“麻煩”,便選擇委曲求全。
近些年來,正當防衛(wèi)條款已被喚醒,曾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江蘇昆山于海明案、河北淶源反殺案等典型案件,以及最高法、最高檢、公安部發(fā)布的《關于依法適用正當防衛(wèi)制度的指導意見》等都為“法不能向不法讓步”注入了力量。但這些還遠遠不夠。要讓人們敢于正當防衛(wèi),關鍵在于基層部門執(zhí)法時要給予積極關注與正面回應,真正為正當防衛(wèi)者撐腰。如此,懂法、守法者才有底氣、勇氣成為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的“強者”。同時,懂法、守法者也要有信心,相信法律會保護合法權益。(作者:劉亭亭)
2021-12-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