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因在太行山之西而得名。春秋時期,大部分地區(qū)隸屬晉國,所以簡稱“晉”;戰(zhàn)國初期,韓、趙、魏三家分晉,因而又稱“三晉”。全省總面積15.6萬平方公里,總人口3630萬人,轄11個地級市、119個縣(市、區(qū))。
山西地貌多樣,高差懸殊,山區(qū)、丘陵面積占2/3以上,大部分地區(qū)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間,適宜多樣化農業(yè)尤其是小雜糧生產。山西地處中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區(qū)域,屬暖溫帶、溫帶氣候帶,部分高山區(qū)屬高寒溫帶,夏季多雨但雨季時間較短,其他大部分時間氣候干燥,全省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遞減,2/3的地區(qū)水土流失嚴重。
山西礦產資源豐富,全省已發(fā)現礦產118種,煤層氣、鋁土礦、耐火粘土、鐵礬土、含鉀巖石等5種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一位,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10 位的礦產有35種。其中,煤炭資源儲量豐富、分布廣泛、煤質優(yōu)良、品種齊全,埋藏淺、易開采,累計探明保有儲量2695億噸,占全國總量的18.2%,居全國第三位;煤層氣資源儲量約為10萬億立方米,占全國的1/3;鋁礬土儲量約5億噸,占全國的1/3。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,新中國成立以來,山西累計產煤150億噸,凈調出110億噸,總產量和外調量分別占全國的1/4和80%,焦炭產量和外調量分別占全國的40%和60%,外送電量居全國第三位,為全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撐。
山西旅游資源豐富,名山大川聞名中外,唐代柳宗元稱之為“表里山河”。民族文化遺產豐厚,素有古代建筑的寶庫、雕塑壁畫的殿堂、文學藝術的海洋等美譽。現存宋、遼、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國的70%以上,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2處,居全國之首。著名的旅游景點有大同旅游區(qū)的云岡石窟、懸空寺、應縣木塔以及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;忻州旅游區(qū)的五臺山、蘆芽山、代縣楊家將故地;太原旅游區(qū)的晉祠、晉中平遙古城、晉商大院;臨汾旅游區(qū)的堯廟、洪洞大槐樹、廣勝寺、吉縣黃河壺口瀑布;運城旅游區(qū)的解州關帝廟、芮城永樂宮、夏縣司馬光墓、永濟黃河鐵牛和鶯鶯塔等等,其中平遙古城、云岡石窟和五臺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。民歌、民謠舞蹈、民間傳說、民間工藝等具有獨特的魅力,有69個戲劇、曲藝等方面的項目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區(qū)。1921年,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高君宇在太原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,開展革命活動。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,毛澤東親自率領紅軍主力渡河東征,在三晉大地遍撒革命火種?箲(zhàn)時期,山西是華北抗戰(zhàn)根據地的中心,是八路軍總部三大主力師所在地,是抗戰(zhàn)的主戰(zhàn)場之一。八路軍和太行兒女在共產黨的領導下,為奪取抗戰(zhàn)勝利進行了英勇斗爭,鑄就了偉大的“太行精神”。八年抗戰(zhàn),山西15萬名優(yōu)秀兒女加入共產黨,60萬名熱血青年參加八路軍。解放戰(zhàn)爭期間,山西成為支援全國解放的戰(zhàn)略基地,廣大民眾積極支援前線,大批軍政干部奔赴新區(qū),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。在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至1965年授銜的將帥中,10大元帥的全部、10位大將中的9位、57位上將中的42位、177位中將中的104位、1360位少將中的784位,都曾在山西生活和戰(zhàn)斗過。
當前,山西正處在重要的歷史關頭,全省上下正在把認真學習貫徹黨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,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,堅定不移反腐敗,聚精會神抓黨建,全面深入抓法治,集中精力謀發(fā)展,全面化改革,加快轉型綜改區(qū)建設,推動山西實現廉潔發(fā)展、轉型發(fā)展、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、綠色發(fā)展、安全發(fā)展、統(tǒng)籌發(fā)展,不斷開創(chuàng)“凈化政治生態(tài)、實現弊革風清,重塑山西形象、促進富民強省”新局面。
京ICP備13018232號-3 | 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6 |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京B2-20203552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0110425 |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京)字第10541號
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(京)字第181號 |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京零字第220018號 |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76號
網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10-8642 308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