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的法學教育源遠流長。其中,從1861年京師同文館設立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國法學教育的近代化時期,是中國的法學教育一步步突破傳統(tǒng)模式,開始以西方資產階級法學教育的思想、方法來培育法律人才的特定的歷史階段。
|
清末新式法學教育直接催生了近代法學
清末新式法學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設立的京師同文館時期。以奕䜣、曾國藩、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在辦外交過程中深感培養(yǎng)新型人才已成為當務之急。他們認為,與外國人打交道,“今語言不通,文字難辨,一切隔膜”。為“不受人欺蒙”,“必先諳其語言文字”,所以清政府應著手培養(yǎng)通譯,設立專門的教育機構,聘請洋人為教員,以造就自己可靠的翻譯人才。1862年7月11日,京師同文館正式開館教習,時有學生10人。該館作為我國第一所具有近代意義的高校,在后來的教學中,科目設置由最初的教授外國語言文字,發(fā)展到開設有關自然科學、包括法學在內的社會科學課程,不過類似于今天意義上的法學專業(yè)還不存在。由于外交活動的實際需要,法學科目僅限于國際法,并且為便于學生將來工作中的掌握,國際法課程也只開設于學生畢業(yè)的前夕。法律教學活動的開展使得國人以國際法為切口,開始較系統(tǒng)地從“學理”的角度來研習近代西方的法學知識,近代意義上的法學也正依此而逐漸地萌芽。
|
戊戌變法前后近代法學教育與法學較快發(fā)展
戊戌變法前后,在維新人物的倡導下,清末的近代法學教育與法學進入一個較快的發(fā)展時期。維新派批評統(tǒng)治者無能,使得偌大的中國,“惟敵之命,聽客求取”。他們認為“大抵諸國皆以變法而強,守舊而亡”!坝龅椒蛔冇嫛,“當以開創(chuàng)之勢治天下,不當以守成之勢治天下”,因此需“全變”,“變其本”,從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社會風俗、文化教育、科學技術等方面著手進行徹底的改革。在法律方面,采用“西人之學,以文明我中國”。學習日本“援照西法,廣開學堂書院,不特陸軍、海軍將皆取材于學堂,即今之外部出使諸員,亦皆取材于律例科”。1895年,盛宣懷籌劃的天津中西學堂自舉辦時起,即于學堂的章程中舉列了“律例學門”,初步具備后來的法律系的形態(tài)。律例學門在課程的設置上,繼上海格致書院之后,進一步突破“萬國公法”的范圍,擴大到“大清律例”、“法律通論”、“羅馬律例”、“英國合同法”、“英國罪犯律”、“商務律例”等法學科目。
|
20世紀初傳統(tǒng)封建法制體系向近代資本主義法制體系過渡
20世紀初,清政府被迫推行“新政”,在法制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,實現(xiàn)了由傳統(tǒng)的封建法制體系向近代的資本主義法制體系的過渡。但沈家本、伍廷芳又認為:“法律成而無講求法律之人,施行必多阻隔,非專設學堂培養(yǎng)人才不可!辈⑶,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和我國近代第一個正規(guī)學制——“癸卯學制”的頒行,近代法學教育進入了蓬勃發(fā)展階段。僅1901至1902年間,各省就籌辦了山東大學堂等18所省級大學堂。很多學堂都開設有法律方面的課程。在實行專門化法學教育的學堂方面,除沈家本等創(chuàng)立的京師法律學堂外,清政府又模仿日本,設司法速成學校,在京師和各地舉辦了大批的法政學堂,從而使法學教育呈現(xiàn)出空前繁榮的景象,法學教育的內容在科目的安排上也表現(xiàn)得更為細致與專業(yè)化。
|
辛亥革命后法學教育取得了長足進步
辛亥革命后,法學家獲得了施展才能的平臺1911年的辛亥革命,不僅推翻了清朝的專制帝制,也結束了禁錮人們思想與文化發(fā)展的專制統(tǒng)治,開創(chuàng)了解放思想與文化意識的新的紀元。民國成立后,相對寬松的政治環(huán)境與自由探討的較為輕松的學術氛圍有利于學術的自由發(fā)展,造就了群星燦爛的一代學術大師。法學界也同樣出現(xiàn)了一批著名的法學家,他們既承擔著繁榮法學的重擔,同時又是立法工作的實際組織者和領導者,對于六法體系的最終完成,起了重要的作用。其中首推王寵惠。王寵惠之外,王世杰、江庸、吳經熊、史尚寬等均為民國時期的法學大家,不僅著作豐碩,而且于立法工作卓有貢獻。民國時期的法學家除關注專業(yè)的研究外,也致力于各種部門法的制定工作。如果說晚清修律只是初建了近代法律體系的雛形,民國時期經過法學家的努力,通過各種部門法的制定和修訂,最終完成了中國近代仿大陸法系的法律體系。
|
|
 |
|
同文館,清代最早培養(yǎng)譯員的洋務學堂和從事翻譯出版的機構。咸豐十年(1860)清政府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,作為綜理洋務的中央機關。同時恭親王等人建議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立同文館。 |
|
 |
|
圖為盛宣懷。1895年10月2日,盛宣懷通過直隸總督王文韶,稟奏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。光緒帝御筆欽準,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。后更名為北洋大學,此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辦大學,也是天津大學的前身。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