競賽活動與學校的“聯姻”,早就引起社會不滿,也引起了各地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。培訓機構的此起彼伏,學生家長們的趨之若鶩,不斷折射出“競賽熱”背后的癥結所在。
|
學科競賽高收益下的"變相斂財" 組委會以舉辦“希望杯”數學競賽的名義,與部分學校聯合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組織學科競賽,收取報名費,并向學校承諾如果能鼓勵更多學生報名,將按比例返還報名費,這樣的舉動,使學科競賽蛻變?yōu)槟撤N程度上的斂財活動。此種行為不僅違反了教育法的相關規(guī)定精神,同時既加重了學生的課業(yè)負擔,又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。
|
"被競賽"的孩子和難以企及的"減負" 多年來,教育部門雖一直嚴格禁止“各類競賽與升學掛鉤”,可是,社會上的競賽熱潮仍然經久不息,各類競賽與培訓機構生意“繁忙”。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熱、減負難的很大責任,當推給競賽和社會培訓機構。與奧賽相關的培訓班熱,尤其是奧數熱愈演愈烈,被人們戲稱為“全民奧數熱”。甚至有些孩子還在上幼兒園就被家長們送去學奧數。“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”的思維,促成了家長們最心甘情愿的迎合,也成了許多孩子們揮不去拋不開的負擔。
|
|
 |
|
近日,北京市教委下發(fā)《關于禁止組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參與學科競賽活動的通知》,禁止區(qū)縣教委、學校等教育機構組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參與學科競賽。 |
|
 |
|
這些大大小小的獲獎證書和獎牌,被認為是各大名校自主招生最好的敲門磚。 |
|
|